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简介> 专业学院> 正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渊源于有百年历史的中央大学化工系,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硅酸盐专业。

学院现设有无机材料与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复合材料系、高分子系、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系5个专业系,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一流专业)、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省一流专业)、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6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江苏省优势学科、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GF特色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学(二级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学科。

学院是材料工程领域教育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GF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基地,也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学校、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170人,其中专任教师12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特聘2名)、教授57人、副教授47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8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次、全国政协委员1人、有突出贡献高级人才项目4人、省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1人,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人、省“333”科技带头人9人次、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3人、部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3人、获江苏省人事厅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设优秀人才表彰1人、获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称号2人。特聘教授5名、兼职教授46名。共同组成了一支梯队合理、凝聚力强、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七十年薪火相传,先后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东亮、曹湘洪、徐德龙、中国科学院院士施剑林、加拿大两院院士陈忠伟、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蔡玉良等等杰出校友为代表的1.8万余名高素质人才,广大校友在各行各业各领域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母校和学院赢得了广泛赞誉。

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达2800余人,设有凌丰博云7项校外奖助学金,总额超过30/年。本科生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就业率均名列全校前茅。教学改革成果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二等奖、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三等奖。学科点教学成果曾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优秀教材奖、省和行业优秀课程奖等。

学院拥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无机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非金属功能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先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材行业集料碱活性研究检测中心、江苏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胶凝材料制造与应用分中心)、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先进无机功能复合材料)、国家功能复合新材料研究基地、共建中俄联合实验室等诸多高水平科研平台。

学科连续多年ESI排名不断攀升,在202111ESI排名位居全球前1‰,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等级、排名并列全国第18名(江苏省内和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并列第一)。在混凝土水泥基础材料、前沿技术新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技术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和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科研领域保持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国内著名的学科点之一。十二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千余项,科技经费3亿余元,在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在重大成果转化及服务行业、企业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为国家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学院将继续坚持中国制造2025工业强国建设目标,重点面向智能制造,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推进高水平论文发表、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加强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创新省协同创新中心工作,按短期成果导向、长期问题导向战略开展关键科研方向突破,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202111月更新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