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NAVIGATION

【作风建设在行动】科学研究院:突出“四有”服务体系 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08-30 来源: 作者:校部机关党委 摄影: 编辑:赵蕾 上传:

作为服务全校科研工作的部门,科学研究院坚持以“四个面向”开展科研服务,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持续拓展外部合作发展空间,形成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部门坚持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四轮驱动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综合服务能力不断优化,管理效能显著提升,学校平台建设能力稳步提升,团队协同创新融通高效,项目承担能力不断强化,研究成果影响力持续攀升。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有制度,科研工作开展规范有序

“良好的激励机制既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推动科研项目进展,又能营造健康的创新生态,促进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科研服务需求,科研院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科研管理服务制度,持续完善科技评价体系,以规范化的制度促进科研工作高效开展。

“十四五”以来,部门重新修订《新利18彩票 科研机构管理办法》《新利18彩票 专利管理办法》和《新利18彩票 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基金管理办法》,先后出台《新利18彩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及成果管理办法》《新利18彩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新利18彩票 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经费资助暂行办法》和《新利18彩票 “包干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既规范了相关程序和管理,又构建了向高端成果和科研精品倾斜的激励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营造了更具包容性的科研环境,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活力。

推进科技创新有力度,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卓有成效

“要优化科研服务能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产出高质量原创性成果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行动导向。”科研院以国家级项目申报为抓手,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申请工作推进会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预答辩会等,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学校科研工作协同联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方向。

科研院连续两年举办“科技创新月”系列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影响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21年起,部门积极推进“揭榜挂帅”项目,首批揭榜的11个项目已签订任务书,第二批榜单已经张榜公布。创新出实效,收获累累硕果。2021年,学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立项数并列全国第25位;获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项,立项数位列全省高校第三;获批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6项,立项数位列全省高校第二,省属高校第一。此外,高水平科研论文产出率高,仅《Nature》和《Science》就发主刊3篇,子刊9篇。另外,2021年度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主持),获奖总数并列位居全省高校首位;连续两届获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位居江苏高校首位。2022年获批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总数创历史新高,其中,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立项总数与苏州大学并列全省高校第三,省属高校第一,创新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港澳台科技合作项目立项数,与东南大学、江苏大学并列全省高校第一。

打造科研平台有高度,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落地有声

“要积极服务于科技创新发展共同体建设,完善以原始创新和系统布局为特点的科学研究组织模式,支撑重大科技突破,努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面向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需求,科研院坚持超前谋划,从领域布局、方向定位、规模调整等方面协同推进重组工作。围绕“以膜材料、生物基材料、胶凝材料为核心的流程再造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制定了12类40余项重大项目清单,设立了“重点实验室人才特区”;与南京市江北新区共建江北创新中心,新增科研场地2万余平方米;稳步推进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级工作,联合苏州工业园区共同建设了江苏省未来膜技术创新中心,面向碳中和战略、生命健康重大需求、高端化学品“卡脖子”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努力构建以我校各级各类科研平台为基础,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支撑,与地方政府共建共治的多主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共同体,进一步明确所服务产业行业,瞄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全球影响力的示范性工程,力争成为产业行业技术供给的重要创新动力源。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有广度,产学研合作强劲有力

“紧紧围绕创业型大学建设目标,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高水平的科技供给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21年以来,科研院先后组织专家教授与企业进行技术交流50余次,发布科研成果150余次,服务企业1200余家;通过与中国石化集团、中建安装、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校企技术交流活动,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华润集团、中核工业、中建三局、中建安装、京博集团、中安联合煤化、南京化纤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推动成立校企研发中心,结合学科特色和企业需求开展科研攻关;举办各类科技合作交流对接50余场,新建“校企联盟”24家,校企合作平台12家,构建了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了互动双赢的效果。2021年,学校共签订横向科技合同1650项,科研到款逾4亿元。此外,科研院还积极推动社科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成立“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主动回应时代关切、深度关照社会现实,王冀宁、马海韵等教师的研究报告获得省市主要领导批示及相关厅局采纳,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南工大智慧。

服务师生科研工作有温度,维护师生利益切实有效

“要积极推动科研管理信息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科研创新服务平台,把服务对象从科研管理人员扩展到科研活动的所有相关主体,确保科研活动所涉及的各方有效协同,提升科研管理效率。”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政策、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不断密集出台与更新造成的申报工作效率不高等情况,科研院为广大申报者积极绘制申报流程图,编制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形式审查自查表,并在全校范围进行政策宣讲,以精细化的服务解决一线教师的诉求,减化横向科研及经费管理办事流程,杜绝教师反复跑腿现象的发生,做到当日事当天结。同时,积极为服务对象讲解成果转化、“科技改革30条”等政策,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改变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四低”和“四不”等问题,使广大科研工作者切实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

作者:校部机关党委;审核:王艳、张健

综合新闻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