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南工NAVIGATION

〔江苏教育报〕新利18彩票 以“创新链”对接“产业链”

时间:2022-09-07 来源: 作者: 摄影: 编辑:赵蕾 上传:

新利18彩票 深耕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以高水平科研成果助力行业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以“创新链”对接“产业链”

“这项新工艺设计制备的碳酸盐陶瓷纤维性能优异,成本也更低。与国外先进工艺相比,原料成本仅有二分之一到八分之一,用水量仅有五十分之一。”不久前,在新利18彩票 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云”推广活动中,该校化工学院教授穆立文在线推介“高寿命动密封元件与生物质先进碳材料”的若干项目成果。

成果“云”推广是南工大在疫情之下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新机制。“作为特色鲜明的创业型大学,我们不断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让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南工大校长乔旭表示,一直以来,学校在“成果端”和“需求端”同步发力,让科研团队“创新链”有效对接企业、地方“产业链”。

理顺“成果端”,为转化打牢基础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成果估价、第三方评价估值、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校内多个职能部门需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南工大科学研究院院长、自然科学处处长姜岷说,面对亟待转化落地的研究成果,科学研究院在明确转化所需工作流程的基础上,会同校人事处、财务处、大学科技园等为科研团队提供精准服务。

南工大应用学科特色明显,不少科研团队希望能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应用在生产实践中。为“精准定位”近期每项科技成果,该校科学研究院将各学院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分为“可直接进入转化流程”“需要稍作打磨再行转化”“刚刚取得原创性成果,离产业化距离尚远”等多种类型,并及时更新成果清单。

2021年7月,《科学》(Science)杂志以全文形式在线发表南工大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工学院王军教授课题组在“沸石分子筛碳捕集”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经过十余年艰苦攻关的科技成果被《科学》(Science)审稿人称为“碳捕集领域的重大突破”,与我国的“双碳”目标联系紧密。南工大跟踪对接多家企业,最终以上千万元的成交额为这项成果找到了 “好婆家”。

南工大每年都会有多个大额成果转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10%归学校,90%归科研团队所有。”南工大科学研究院自然科学处副处长王璐说,该机制促使一线科研人员既专注科研,也积极关注成果转化。

当前,该校正在推进“赋权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让一线科研团队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我校在化工材料领域专业优势突出,因此,我们选择‘绿色新材料’作为试点。”姜岷介绍说,试点囊括多个学院的优势科研项目,改革正有序推进。

对接“需求端”,为应用“架桥铺路”

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带领专家参与“技术巡诊”;征集科研成果,在行业内精准推送;促成科研团队和企业的长期合作,在产业化中不断改良原有成果……作为南工大技术转移中心的职业技术经理人,工科出身又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刘志兵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成果转化。“只有充分了解行业需求,校内科研才能更精准、更有效。”刘志兵说,让学校的科研工作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技术转移团队这个“中间人”责无旁贷。

在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南工大建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技术转移团队,时刻关注企业技术需求和发展瓶颈,为科研项目量身规划发展路线,用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排忧解难。2021年,该校先后组织专家教授技术交流50余次,发布科研成果150余次,服务企业1200余家。

在建强技术经理人队伍的同时,为进一步精准对接地方需求,南工大还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共建校地创新平台。

位于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交汇处的港口城市张家港企业集中,工业实力强劲,不少企业亟需环保领域技术支撑。2018年,南工大与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张家港产业学院,组织30余批专家团队走访当地百余家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帮助解决环保问题,同时为张家港凤凰镇飞翔化工园VOC废气提标升级、张家港市二干河治理、张家港市东沙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治理等提供技术支持,累计签订技术服务合同53个。

截至目前,南工大与南京、苏州、南通、常州、连云港等地方政府共建校地创新平台11家,建设经费总投入超过2亿元,共申请专利160余项,授权专利40余项,孵化企业50余家。

聚焦“贡献度”,让成果落地成“金”

结合专业学科优势,南工大着眼“双碳”战略、智能制造与大数据等国家重大战略或行业急需,保障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贡献度”。

2021年底,南工大与中建三局集团签订《共建建设领域碳中和研究院合作协议书》,签订合作项目8项,囊括“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研发”“现代木结构体系研发”等,合同额达1500余万元。今年3月,新利18彩票 —中建三局工程建设碳中和研究院正式成立。“与南工大共建研究院是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碳中和技术研发的重要途径。我们将以创新工程建设领域‘低碳、零碳、负碳’技术为抓手,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工程建设绿色健康发展。”中建三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琦表示。

“单一科技成果如能在实际应用中演变为系列成果,学校与地方、企业间就能形成更紧密的连接。”王璐说,成果转化后,校方和科研团队还会持续跟进应用情况,在实践中进一步打磨包装。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红火,但汽车行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电池爆燃事件始终是其发展瓶颈。2015年起,为解决电池安全问题,南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沈晓冬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气凝胶绝热材料。随后几年,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成立公司推进研发产品产业化,形成“基础研究—中试—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如今,团队研发的耐温氧化硅基气凝胶隔热材料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沈晓冬表示,未来2到3年,团队还计划建立年产30000m3的气凝胶生产线,建成国内前三的气凝胶绝热材料生产基地。

2022年8月10日《江苏教育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6951754.html

媒体南工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