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南工NAVIGATION

[中国教育报]三部曲释放人才科技创新活力

时间:2017-11-06 来源: 作者: 摄影: 编辑: 上传:

近日,一篇名为“一滴水的故事”的报道,讲述了新利18彩票 膜技术团队研发的一项制浆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成功解决世界级环保难题的案例。长期以来,学校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提供广阔的舞台,进一步释放了人才科技创新活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江苏省人才强校工作试点单位,学校一直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培育工程,坚持以帅才聚才,以平台汇才,以机制引才,以影响揽才,形成由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和优秀人才组成的人才队伍金字塔,走好三部曲释放人才科技创新活力。”新利18彩票 党委书记芮鸿岩教授介绍道。

一是搭建大平台,实施“院士领军+团队作战”的模式。

“学校不断完善‘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创新体系,构建‘基础科学研究—共性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完整创新链,在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新利18彩票 科学研究部部长管国锋教授表示。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为学术带头人的新利18彩票 膜技术团队自建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成立于1994年的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支撑了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成为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团队科研人员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数十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成果在千余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产生百亿元经济效益;建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的陶瓷膜生产基地,产品在医药、化工、食品、环保等领域成功应用到2000多个工程,实现了我国陶瓷膜产业从国内空白到走到国际前列,学术研究从跟跑走向引领发展。

团队以膜分离技术为核心,成功开发出膜法制浆造纸废水零排放成套工艺包技术,在南通建成4万吨/日的废水处理示范工程,得到与自来水相当的净化水以及工业盐、干泥等产品,在全球首次实现制浆造纸废水的“零排放”。该工程投资费用和运行成本均不到原来排海工程的50%,目前已稳定运行多年。

二是紧贴主战场,实现“服务区域经济,支撑行业发展”的目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利18彩票 一大批科技人才“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积极参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服务化工行业转型升级、支撑地方经济绿色发展贡献力量。徐炎华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2002年初,徐炎华回国后便开始筹建环境学科。2007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院长至今。从化工专业转战环保领域,徐炎华不仅成为我国化工环保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引领者,还撑起了环境学科的快速成长。十多年来,他带领团队紧盯化工行业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治理,事故应急等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自主创新成果,解决了一批疑难环境问题,创建了一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科技示范工程。自主研发成功先进的“分子裂解”技术,解决了制约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顽疾”——恶臭气体,攻克了备受行业关注的蓝星安迪苏公司蛋氨酸废气、凯米拉公司苯乙烯废气等几十个大风量、低浓度复杂废气治理难题。

徐炎华深谙协同创新方能大胜之道,携手校内化工、材料、生物、自动化、安全等领域专家开展学科交叉,与中国化学、神华国节能公司、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南京化学工业园、中石化南化公司等一批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开展联合攻关、产学研合作。许多学生也踊跃参与其中,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而且激发了报国情怀。

“学校以工科为主,化工又是传统特色优势学科。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理念,以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全力推动优势学科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紧密结合,引导科技人才紧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做到接地气、练真功、增实力、作贡献。”新利18彩票 校长乔旭教授表示。

三是打造新载体,实践“栽下梧桐树,留住金凤凰”的思路。

“当我获悉新利18彩票 设立海外人才缓冲基地,以全新的体制、灵活的机制延揽人才,帮助归国人才快速适应国内科研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后,我便毅然决定加入其中。”新利18彩票 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先进材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浦教授说。

王建浦曾在韩国三星公司OLED显示技术研究部担任研发工程师,后到全球有机光电器件研究领域顶尖的实验室——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工作近十年。2013年加盟先进材料研究院后,科研工作如鱼得水,创新成果喷涌而出。

海外人才缓冲基地作为学校引才改革试验田和人才孵化器,以先进材料研究院、先进化学制造研究院、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院为载体,探索建立了柔性、流动、富有活力的人才机制,在制度建设、平台打造、文化引领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实践,致力打造海外人才引育基地、前沿创新科研平台和新兴交叉学科高地。

五年来,基地汇聚了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西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百余名青年学者。在高端人才的带动下,一批高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陆续刊发于《自然·光子学》《自然·材料》《自然·纳米技术》《自然·通讯》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助推学校“自然指数”不断攀升。研究院还先后建设了江苏省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柔性电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为相关行业和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报记者 黄蔚 通讯员 张健


2017年11月05日《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11/06/content_488325.htm?div=-1

媒体南工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