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理论学习>> 社会专栏>>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时间:2012-10-22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llk 摄影: 编辑: 上传: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提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两个方面提炼。一个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扬弃,通过丰富、发展甚至改造某些概念原有含意,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一个是从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吸收、借鉴,并努力使其表述中国化。从这两个原则出发,作者提出,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将我们的价值观表述为“忠诚、信义、公正、和谐、求真、创新、包容、自强”十六个字。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当今中国,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此,仅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系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 中国当前发展的内外课题迫切需要发展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家的硬实力不断增强,去年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随之提高。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特别是二〇〇八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方面,中国顶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中国面临的国内外舆论环境却未能随着国家硬实力的上升而改善,反而呈现出恶化的趋势。这使得中国呈现出一片光明的发展前景,突然间似乎显得阴云密布。许多人对此感到迷惑不解,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原因。因为在我们不经意之间,中国已不是昨日的中国,世界也已不是原来的世界,人们看待中国与世界的眼光已发生了变化。
从国内情况来看,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不均衡性,改革深化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以及快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所积累的问题逐步突出出来,中国发展的压力和成本大大上升,人民的利益诉求也日益强烈,各种焦虑、急躁、埋怨情绪逐步蔓延,一些“左”和右的错误思潮也开始抬头,社会内部张力急速增大。
从国际情况来看,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新兴发展中大国呈现集体崛起势头,西方发达国家相对实力下降,世界力量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尤其刺激了西方某些势力的神经,恐华、反华、遏华的声浪再次高涨,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的对华疑惧心理也有所上升。霸权主义借机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综合运用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所谓“巧实力”对华施压。一时间怀疑中国、丑化中国、唱衰中国和诋毁、否定中国发展道路的鼓噪之声不绝于耳。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经济低迷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社会动荡,更加剧了国家间的竞争,增强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这一切使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空前加大。
所有这些都表明,国家硬实力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软实力的增长,而硬实力的进一步发展则需要通过软实力的建设和运用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把革命文化看作是与武装斗争并立的两大战线之一。如果说革命的“枪杆子”是当时中共的硬实力,革命的“笔杆子”就是当时中共的软实力,正是软实力弥补了中共在硬实力上的不足,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文化软实力仍然具有当年那样的重要地位。就国内方面而言,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急剧变化,必然引发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就国际方面而言,中国现在正处于将强未强的成长期,随着中国力量的壮大,带动了世界力量格局的重新调整,难避受到一些国家的打压和碰撞。这正是我们发展道路上必然要遇到的困难,也是我们要咬紧牙关、顶住压力、负重前行的一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对内疏导民意、凝聚人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对外解疑释惑、增进交流,为中国走向世界搭建公共外交平台,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由此,我们必须看到,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历史性挑战,同时也面临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

二、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说到底是该国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决定这种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基本元素,在于此种文化内部蕴涵的核心价值体系。从国际视野来看,价值体系往往就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最根本标志,也是这种文化独特魅力之所在。因此也可以说文化软实力的内核与基石是其核心价值体系。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也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现实国情,既要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也要时代精神的丰富与补充。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中国必然会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不可能选择别的什么价值观念。然而,现实条件下的种种原因,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维护和建设。
首先,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也使中国主体文化、主流价值观面临着外来文化、外来价值观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这种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的相互碰撞更为激烈。特别是在苏东剧变之后,总体上西强中弱的现实仍未改变,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对中国构成了极大压力。我们无法也不应该孤立于世界发展的大潮,回到过去的封闭状态,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核心价值体系,使其在与外来文化及其价值观的竞争中绽放异彩,赢得拥戴。
其次,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但也在人民群众总体利益一致情况下,出现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具体利益上的差异,社会主义文化及其价值观的主体地位也因而受到冲击。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出现文化追求乃至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是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历史与现实、外来与本土、进步与落后、积极与颓废的多种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我们既不能无视这种多样化的存在,也不可能用行政手段阻绝各种文化思潮的自我表现,只能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核心价值体系,使其在多种文化及其价值观并存的客观现实中发挥主导作用,引领时代风尚。
其三,中国积极推进信息化,加快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社会活力,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播方式,特别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唤起、放大了社会上一些原来处于隐秘状态的不良心态和负面情绪,对社会主义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广泛、深入的传播构成挑战。我们既不能拒绝先进技术的采用,也不能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只能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把握信息化条件下文化传播规律,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能力和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能力,使其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夺人眼目、摄人心魄。
综上所述,中国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上面临着重大考验。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是十分必要和非常及时的。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才能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中国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壮大中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使中华文化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保持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可以说,要发展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首先必须维护和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点想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科学阐述其基本内容,明确规定其价值取向;其次是高度浓缩其表达方式,概括出简明易懂、深入人心的价值观表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全面论述,指出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概括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同。应该说,前一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已大体完成,下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要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概括出一个简明扼要而又能得到社会各方面广泛认可的价值观表述。能否概括出这样一种表述,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传播力有着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挥。这一任务看似简单,实则很难,既要包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又要体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易于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既要符合中国的民族特点,又要包容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能够为不同国家的人民理解认同;既要反映多方面的精神追求,又要行文简约、凝炼,便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既要反映时代的要求,又要超越历史的局限,有着持久的生命力。为此,许多专家学者作了积极的探索,有些地区和部门也概括出自己的地域精神和行业精神,但对于适用于全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迄今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