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角>> 正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纪念中国化工高等教育一代宗师时钧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

时间:2022-12-09 来源:紫金山新闻 作者:杨芳 李花 摄影: 编辑:吉星雨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一个人,一座丰碑,一所大学。时钧先生是我们全校师生内心深处的一座高山。” 12月8日,新利18彩票 党委书记芮鸿岩在“纪念时钧先生诞辰110周年暨时钧精神宣传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深情地介绍,在新利18彩票 ,有位大先生,他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他的精神也在被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传承与光大。他躬耕杏坛六十七载,育桃李满园,培养了18位两院院士,这位先生就是我国化工高等教育一代宗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南工大已故教授时钧先生。

国难当头,毅然回国当“娃娃教授”

1912年,时钧出生于江苏省常熟的一个小镇的读书人家。他在年少时便显现出过人的才智,5岁入学,高小时就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章回小说,而且和同学比赛,能把三国的回目、水浒一百零八将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他后来从事科学研究时的惊人的记忆力,和从小强记的磨炼不无关系。

高中毕业后,时钧先是保送东吴大学,后又改考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又因成绩优异,在1934年本科毕业时,考取清华第二届公费留学生。在国内实习一年后,与钱学森、张俊祥、徐芝纶等一同前往美国留学深造。1936年,获美国缅因大学造纸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后,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攻化学工程专业。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5月,他毅然携妻儿回归战火纷飞的祖国,践行教育报国之抱负,渴望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从此,20多岁的他开始了他长达一生的执教生涯。

时钧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家镛记得,1942年初夏,时钧的“化工热力学课程”让学生们热血沸腾,同学们见这位老师年轻,课又讲得非常好,加之受聘教授时年仅27岁,就给时老师“Baby Professor”(娃娃教授)的美誉,深受同学们的敬重和爱戴。

时钧先生一生从教躬耕杏坛,从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新利18彩票 等校一路走来,六十七个春秋桃李成蹊、享誉四海,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张存浩等为代表的18位两院院士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弟子们对时钧先生传道授业解惑,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宗师形象感佩不已。

开拓进取,成“化工教育一代宗师”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时钧先生开拓进取,开辟新路径、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是我国水泥专业、化学工程专业的奠基人和水泥专业开拓者,是中国化工高等教育一代宗师。

1952年,时钧先生受命创建我国第一个水泥专业;1956年秋,时钧先生联名汪德熙、汪家鼎等教授上书高教部于化工系设立化学工程专业;1957年,时钧先生开始从事“湍流塔”、膜分离等技术的研究;1979年起,时钧先生着手重建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主持带领建成了化学工程博士点,并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化学工程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又对化工热力学和无机膜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

“所有的收获背后都是付出。”时钧的外孙女林昀说,在她母亲的眼中,时钧先生对待工作永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在他们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时钧先生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1-2点。

时钧先生崇尚科学、孜孜不倦,对学术的要求十分严格、严谨细致。他长期从事化学工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化工热力学、传质分离及膜科学与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获“全国化工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等。

精神照人,滋养着世代学子和后人

忠党爱国、淡泊坚韧、求实惟先、扶掖后学。大先生时钧滋养着世代学子和后人。

“时钧先生热爱书籍,在我母亲印象中,那时家里最多的就是各种书籍装满了几个大书柜。每次时钧先生出差回来,母亲他们都会抢着拿他的行李,因为里面肯定会有书和杂志。这种爱书的品格深刻影响着我们后人,精神的富足带来了无穷的力量,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坎坷时也能坦然面对。”时钧的外孙女林昀说,在他们的心中,时钧和夫人的那份相儒以沫也是一种财富。“记得一次外婆住院,外公特别叮嘱我们小辈要买一束外婆最爱的玫瑰和百合陪他一同去看望。有时外公身体不适时,外婆便会坐在床边沙发上握着他的手,默默相守,他们不用言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力量把我们后代紧紧凝聚在一起,每逢周末、节假日,所有小辈都会欢聚一堂,而这种朴素、开明、务实的家风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无论身处何种逆境,时钧先生的信仰从末动摇。这种信念让他在90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这也成为激励着我们后辈不断奋斗的精神力量。”林昀说。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南工大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金万勤教授表示,作为时钧先生的弟子,一直在努力地传承并弘扬先生的师德风范,也一直在努力地带领团队集聚力量不断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通讯员 杨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图片由学校提供

2022年12月8日《紫金山新闻》:http://m.zjsnews.cn/news/4947970550294501740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