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角>> 正文

[新华日报“校企联盟”行动专版] 黄和教授谈"发挥学科优势 组织优势团队持续服务企业"

时间:2009-04-03 来源: 作者: 摄影: 编辑: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深入基层企业 强化科技支撑
全省部署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


  启动“校企联盟”建设 推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企业服务、提高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能力的总体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相关要求,在已搭建国内、国际两大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以与“两院两校两部委”合作为代表的良好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依托我省120所高等学校、331家科研院所及国内外丰富的科技资源,精心谋划,联合组织实施“江苏省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全面动员和部署科技人员走进社会、走向基层、服务企业。

  江苏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是落实全国动员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一个创新性举措,是推进全省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一面旗帜。通过实施“校企联盟”行动,促使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从组织形式、服务方式、支撑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实现由个人行为向组织行为,由部分高校院所科技人员的合作向覆盖全社会的合作,由单纯的项目合作向联合研发、建设平台、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多方位服务,由短期的项目或单位合作向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建设长效机制的转变,提高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逐步形成高校院所与企业双向流动、长效合作的工作体系,营造全省科技人员持续深入企业服务的良好氛围。

  “校企联盟”行动目标是先期调动江苏境内120家高校、70家院所的1000多个主要学科(领域),引导10000多名科技人员与2000多家企业结对,建成学科团队与企业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学科服务农村、院校服务地方(园区)等多种形式的2000多个“校企联盟”。“校企联盟”行动主要动员高校院所科技人员针对企业创新需求开展五项科技服务:一是以企业需求为选题依据,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二是在企业中转化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促使企业产品升级;三是共建各类研发和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跨越提供科技支撑;四是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改善企业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五是为企业培养高水平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校企联盟”行动的组织实施,由省科技厅会同教育厅负责组织协调、统筹推进和绩效评价;高校院所积极组织调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要学科和企业对接,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和适合应用型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定、岗位考核机制等激励政策;企业要主动与高校院所相关主要学科对接,为高校院所进驻的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科研设施、研发经费和生活便利等各项保障;地方政府要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协调解决“校企联盟”运行中的实际困难,做好相关跟踪服务。

  在大力推进“校企联盟”行动过程中,省科技厅、教育厅将逐步建立科技人员服务社会的考核评价体系,考评结果将作为省级科技计划支持高校院所开展应用研究的主要参考依据,并纳入省教育厅高校综合考核的主要内容。“校企联盟”是省市县面向应用的各类科技计划的主要支持对象,省产学研联合创新专项资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基础设施等各类科技计划对“校企联盟”项目给予优先支持,保障行动的有序开展和长效运行。

  在“校企联盟”行动的前期筹备过程中,许多高校院所纷纷响应,积极优选主要学科(领域)与企业预对接。各地政府及科技、教育等部门深入企业了解需求,动员企业主动衔接。截至目前,高校院所先期已排出2800多个主要学科团队与1600多家企业进行了意向性对接。“校企联盟”行动正式启动后,省科技厅、教育厅将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调整科研评价体系,深入落实动员科技人员走进企业、组织科技部门走进企业、吸引高层次人才走进企业的“三走进”措施,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把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为支撑和推动江苏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建立评价机制 引导和支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

  东南大学副校长 沈 炯

  东南大学高度重视“校企联盟”建设,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评价机制作为突破口,在创建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多年来,东南大学高度重视对企业的服务,在建立科研面向应用的评价机制、大力推动科技人员深入企业服务方面作了许多尝试和探索。一是在职称晋升评价机制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多项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服务。二是鼓励科技成果发明人或技术团队成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收益,发明人或技术团队成员享有收益的40%。三是在院系及教师考核指标中,将科研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建设情况、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收益、100万以上横向项目数和到款经费额以及专利申请授权数等设为核心考核指标。

  通过技术创新体系和评价机制建设,东南大学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东南大学已与苏州、无锡、常州及江阴市合作建立了四家研究院,与国电南自、江苏中电等20多家大型企业共建了产学研校企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选派200多名科技骨干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引导企业科技投入近三年内已超过6200万元。最近又刚刚成立了“东大-西澳智能仪表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中心。目前又在抓紧组织实施东南大学宜兴环保工业研究院的建设和泗阳电光源产业研发中心建设,预计选派技术骨干40多人。

  适应当前形势需要,东南大学将进一步主动加强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积极落实省“校企联盟”行动,进一步推动科技人员深入企业服务。一是不断完善科研面向应用的评价机制,切实落实服务企业科技人员的相关政策待遇;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交流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三是东南大学前期已梳理出 400多个学科团队,准备调动2000多名科技人员,与500多家企业合作。在2008年已开展的全省6个地市“东南大学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的基础上,2009年将完成其他7个地市成果展,进一步扩大深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面。

  发挥科技作用 真诚服务“三农”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 赵亚夫

  我是一名普通的科技人员,每年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乡间小路上奔波,可以算是个“住在城市里的农民”。多年来以服务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己任,让农民尽快摆脱累、苦、穷,让农业更加高产、高效,让农村更加美丽富饶是我一直的努力目标。

  为了让农民脱贫致富,我和我的团队积极引进和推广葡萄X整形修剪、稻鸭萍共作等50多项优质、轻型栽培技术,结合生产实际,研究探索、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共引进草莓、桃等新品种300多个、新技术120多项。特别是1983年给句容市白兔镇解塘村最早引进的草莓苗,使句容成为全国闻名的“草莓之乡”,如今草莓亩产收入已达1万多元。

  戴庄村是句容市茅山腹地里的一个贫困小村,全村2003年人均纯收入3400元。我多次到这里指导和帮助,建议他们不要强求去发展工业,而是逆向思维,充分利用本地环境优美、污染少、农业资料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有机农业。2008年,戴庄村有机农业面积达到4000多亩,成立了省内第一家有机农业合作社和社区有机农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是2003年人均纯收入的2.5倍,一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戴庄模式”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从1997年以来,我带领我的团队在高效规模化农业、设施农业、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如今草莓、葡萄、沙梨亩产值均达1万元以上。仅镇江万山红遍农业园就下辖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占地面积2000多亩,应时鲜果累计推广面积达100多万亩,为农民增加收入20多亿元。2005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莅临示范园视察,对示范园取得的成绩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现在我已68岁了,仍喜欢在田野上忙碌,我清楚地知道,农民要致富、农村要美好、农业要高效还有许许多多事情要做。现在国家和省里号召广大科技人员走进社会,走进农村,以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我们这些农业科研一线的科技人员将更大有作为了。


  服务环保产业 在校企合作中求发展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任洪强

  作为南京大学首批走出校园、探索校地合作共建校外科技平台的一名教师。近三年来,我带领团队10多名科技人员在南京大学与无锡市人民政府全面合作框架下,建成了集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交流、人才培训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政产学研共享平台——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

  环保产业是政策敏感型产业,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企业对环保产业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逐渐重视,平台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已建成了30多家紧密型产学研合作群,并成立了6个联合实验室,具备了提供全过程技术服务的能力。发展至今,平台在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方面聚集了30多人的科研团队,3年来累计主持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8项、政府环境规划项目4项,为120多家环保企业开展了专项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了平台的优势科技资源对区域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

  通过平台的试运行,我们逐步探索出了从单个企业与校优势学科团队的“点对点”合作,到多个企业与多个方向学科团队的“线面”合作,2年多来,参与企业承担省部级重大成果转化和面上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