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他山之石人才培养正文
科教融合 协同育人------中心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纪实
阅读次数:添加时间:2015/06/29 文章来源: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 发布:管理员


科教融合 协同育人

——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纪实

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 徐文英 冯雯

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自培育建设尤其是2013年5月入选国家首批“2011计划”以来,坚持对接区域制药产业需求,践行“寓教于研、创新主导、协同培养”的理念,以高校为主体,依托行业产业与国际合作,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改革,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初步构建了绿色制药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2015年中心首届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彰显了中心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阶段性成效。31位首届本科毕业生中,有21位同学被保送或考取浙江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率达68%;其余同学均被葛兰素史克、海正药业和华东医药等知名上市医药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录用,成为满足行业产业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需求导向,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框架

  ——建立协同机制,形成本、硕、博完整的培养体系

按照“2011”计划“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中心不仅仅是开展单一的科技协同创新的平台,更是担负着艰巨的人才培养任务的平台。基于此,中心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在培养目标、师资保障、资源共享、管理运行等方面建立协同机制,努力实现学校和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的大局面。

近几年来,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中心成功申报绿色制药与工程硕、博士点,开设制药工程国际化专业,逐步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中心设立本科绿色制药基地班,2013年起每年独立招收2个班60名本科生试点培养;2011和2012级为校内选拔生,目前在读本科生200人。硕士研究生自2014年起独立招生,部分研究生以重大任务为牵引进入中心;目前共有博士研究生65名、硕士研究生341名。

——突出产业需求,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中心设有由协同体、产业链不同单位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共同组成的创新人才培养委员会。为了更好地对接制药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中心创新人才培养委员会多次召集研讨、论证本科绿色制药基地班培养方案。经研讨、论证,基地班以培养具有国际从业竞争力和行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强化基础知识和国际化视野,突出专业学习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为此,中心实施小班化教学,积极推进全英文和双语课程建设,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专业核心课程80%实现全英文或双语授课。

在课程规划上,中心构建“数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学科前沿”课程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群,全面梳理授课内容,增强逻辑性,优化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知识点重复。同时,根据制药产业需要,开设交叉性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实现学用结合,如在培养计划中新增《数值计算与计算机设计》、《中美知识产权与贸易法律问题》、《制药环保概论》等课程,增加知识的多元化,为今后实际对接区域制药产业的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依托优质资源,推进研究生协同培养

中心以重大任务为牵引,依托协同单位优质资源和创新团队师资优势,推进研究生分类协同培养。

完善研究生导师组和企业导师制,聘请一批“2011”企业访问学者,强调“做中学”和“研中学”,对接区域制药企业需求,解决产业技术难题,获得研究生研究课题和培养经费,并按照基础研究类和技术创新类实施研究生分类培养计划。

每年根据重大任务需求,安排硕士生和博士生赴协同单位进行联合协同培养。中心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美国知名高校等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国际创新技术,推进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如中心机械化学交叉学科每年选派2-4名研究生,赴俄罗斯开展为期半年的机械化学制药方向的联合培养工作。

制定研究生助研岗位资助办法、研究生助教岗位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导师与中心1:1配比激励化、科研经费和研发基金为主导、助研津贴为保障的奖助学金体系。

——创新选拔机制,博士生招生实施“申请+考核”制

2014年12月,中心借助教育部单列博士生指标的契机,启动了博士生“申请+考核”试点招生工作。

博士生招收先通过个人报考申请、专业导师和教授推荐、审核小组资格审查,再进入专业基础知识、制药工艺设计实验操作技能、科研能力现场测试的学科组考核,英语面对面交流的英语水平考核以及由制药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招生考核小组对申请人的学科背景、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综合面试等多个环节。“申请+考核”制招生实现了从注重考试成绩向注重以素质、能力为取向的选拔机制转变,有利于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选拔优秀博士生源。

——扩大辐射作用,分类辅修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为充分发挥中心体制机制和教育资源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辐射作用,促进各专业人才与制药产业相关的生产、实践、商贸、物流等相关领域的协同、交叉与互动,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复合型、多样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我国制药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的高素质人才,中心制定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分类辅修实施办法》。

为了更好地实施三类专业学生辅修培养计划,中心面向包括港、澳、台和海外高校在内的校内外本科生免费开放“Summer School”(暑期国际化短学期项目)。今年暑假特别邀请了境外学术造诣高的一流专家、学者开设全英文课程——《自然科学与制药伦理学》、《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传授制药及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除了中心学生,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浙江大学药学院、浙江省医科院共30余位学生均纷纷报名参加。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在交流中启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实现多样化的国际学习体验,推进本科人才培养国际化。

同时,为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中心实施荣誉生制度。不管是中心学生还是其他辅修专业学生,只要完成中心所有培养环节并达到培养要求的,中心均将授予《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荣誉证书》。

坚持寓教于研,推行科研教学耦合型的培养模式

——把研究队伍转化为教学队伍,汇聚“顶天立地”式的高水平师资

近几年来,中心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和行业精英,汇聚了一支既注重基础研究又具备产业实践经验的“顶天立地”式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不断推进拔尖创新制药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中心通过开设“Summer School”的形式,聘请国外知名教授为校内外相关领域的本科生讲授前沿或学科交叉课程;依托“高端外国专家”等政府支持项目,长期聘用“授课型外籍专家”为学生授课;通过优质师资交叉互聘,引入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理学、药剂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等相关教学团队,实现与国内一流高校课程同步,使学生在基础研究领域走在前沿;聘任7名国家入选者为特聘研究员和硕士生导师,通过学术报告或讲座,将国际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展现给中心师生;聘请18名海内外知名制药企业专家担任中心“2011”企业访问学者和企业导师,通过他们将产业实践经验引入教学环节,联合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制药人才。

——把科研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

中心要求课堂教学突出综合能力的检查和评价,积极推进翻转课堂建设,强化项目式、研讨式、案例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力求把科研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如中心执行主任苏为科教授开设的《绿色制药技术》课程,结合最新的科技研发成果,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外文文献,做小组讨论并发言,教师点评打分。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轻松,但学生课外自学的内容量大大超过传统授课模式。

相应地,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考核与评价。很多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不超过50%,增加交叉学科、实验设计、工艺创新等项目式作业作为平时考察环节,加强学生综合能力检查和评价,提升学习综合性、创新性和有效性。中心改革期末学评教为课程评价体制,学生通过对课程的评价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改革与创新,中心学生培养质量赢得各方肯定。

中心制定《课外科技成果奖励办法》,鼓励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中心实行导师制和科研助手制度,要求每一位同学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和课外科技项目研究,并将此作为其中的一个考核环节。通过科研训练和实践项目的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14年度中心学生共立项各类课外科技项目30余项,参加高数、大学生英语等各类学科竞赛50余人,科研成果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10余项。

——把科研创新的平台转化为教学平台,创建“科教融合”型的教学模式

中心出台《关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自主实验项目的实施办法》,通过工作量认定和平台共享等方式,鼓励创新团队将最新研究成果设计转化为学生实验教学项目。

中心正在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实验室建设,将机械化学、连续萃取、高效发酵和管式反应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绿色制药新方法、新技术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开展自主式、体验式和开放式的研究型实验教学。实验室将优先确保满足学生实验教学任务,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创新团队最新科研成果,更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提供便利,以真正实现“科教融合、寓教于研”的教学理念。

中心注重整合各协同单位的实验和创新平台,通过共享机制,建设各个教学板块学生实验实践基地;借助产学研合作优势,地方研究院正在积极建设cGMP中试基地和中试生产线,为学生实训实践开拓阵地、提供保障。同时,中心还将有效依托符合FDA要求的第三方药学独立检测实验室,培养产业急需的高水平药物检测人才。

坚持开放培养,开启学生国际视野

——开展国际学习交流活动,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锻炼

中心制定《短期海外访学奖学金评选管理暂行办法》,每年开展集学术探究、考察实践、创新成果为一体的短期海外国际学习交流项目。在2014学年寒假赴美国加州大学(Irvine,UCI)访学交流期间,7位来自UCI的药学、医学和生物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为19名基地班学生进行全英文授课。访学团还走访参观了辉瑞制药公司和强生制药公司等知名药企,实地体验了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的学术氛围与实验环境。UCI国际交流部副主任Kelly女士评价中心访学团是她从事17年海外交流项目以来所接触到的中国大陆高校访学团中学生专业素质和英语能力最强的访学团体。

每年6月,中心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如2014年度中心本科生和研究生近100人参与了此项国际性实践体验活动,在展会上,师生们推介中心第三方药学独立检测实验室,参与各类跨国企业现场交流,参观国际制药领域先进设备与装备,聆听国际著名医药研究学者们的前沿论坛。

——开展项目式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语言应用和国际交往能力

为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中心积极协同我校外国语学院开展教学改革项目。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学英语课程综合改革》项目中,外语教学团队针对中心2013级学生开展了为期2个多月的“国际学术交流英语”实践课程。中心学生与8名美国大学生在双方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项目合作学习。期间,双方学生定期见面探讨具体研究内容,撰写英文研究报告,并举行项目结题答辩会。这也是我校首次将中外合作项目式教学纳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这种多元开放式课堂,大大加强了英语学习及运用的真实性与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拓展了国际视野,为后续中心着重开展的专业课程全英文授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外语教学团队还有意将在中心积累的大学英语改革探索经验,适时辐射到全校更大的专业范围。

——开拓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科研素质和专业学习能力

中心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并将参加学术活动列入本科生必修环节,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2014年,中心开设了“绿色制药前沿论坛”,共先后邀请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等10余名国外知名高校和国际知名制药企业等制药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前来举办专题学术报告。截至目前,该论坛共吸引了全校1000余人次的参与和交流。

“绿色制药前沿论坛”系列讲座涵盖了与制药相关的诸多交叉领域的前沿知识,不仅为中心师生带来了先进理念和前沿动态,更进一步开阔全校师生的学术视野,拓宽了研究空间,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也为我校师生与同行专家、海内外学者创造了一个共同交流、互动的机会,为共创协同创新机制、共育研究团队和高质量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Copyright © 2015-2017 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旧版回顾] 官方微信 QQ咨询
地址:江苏南京中山北路200号总共访问: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 025-83587903 邮件:sicam@njtech.edu.cn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