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他山之石人才培养正文
两岸青年学子 反思与成长
阅读次数:添加时间:2016/10/10 文章来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发布:管理员

中评社香港9月5日电/7月8-11日,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两岸学子论坛”在厦门大学举行。“两岸学子论坛”是两岸协创中心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为适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形势,促进两岸青年学生的沟通和瞭解,而倾力打造的学术品牌和交流平台。该论坛旨在透过青年学子之间的前沿理论交流、学术观点碰撞,以及青年学子与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互动,拓宽学术视野,激发思想创新,达到切磋学术、砥砺思想的目的。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8月号以《两岸青年学子的反思与成长——第二届“两岸学子论坛”总结》为题,发表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总结文章,内容如下:

论坛主题:反思与成长

相较于2014年首届“两岸学子论坛”,这次论坛的议题更加细致、参与更为广泛、讨论更为深入,活动也更为丰富。本届论坛除了有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大陆高校的青年学生外,还有来自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成功大学、中兴大学等台湾知名高校的学生,参会人数近150人,收到论文100多篇。

本次论坛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青年学子的反思与成长”为主题,这个主题紧贴当前两岸关系现实,反映出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青年学生是一个社会中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最有希望的群体,但他们同时也是比较容易冲动,比较喜欢挑战和冒险。成长经历中离不开前人的引领与自我的反思,他们也需要理性和担当,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一个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去年以来,台湾岛内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以及两岸关系发展、两岸交流合作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值得两岸的青年学子深入反思、感悟和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两岸的未来。我们要更多关注两岸青年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多交流多交心,成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他们多来往、多交流,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两岸青年的共同参与和塑造,他们可以在交流交心中共同反思、共同感悟、共同成长,这也是第二届“两岸学子论坛”最终选定反思与成长作为会议主题的初衷。

本次论坛在形式上有了更精心的设计,延续了去年广受欢迎的“夫子开讲”栏目,邀请资深台湾问题专家陈孔立教授、全国台联汪毅夫会长、中国文化大学邵宗海教授从不同的角度为青年学子的成长进行“点拨”。在论坛的最后,还特别组织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与青年学子年龄最为接近的六位青年教师就论坛的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子们见识到青年教师的风采。这些都使得论坛的形式更为多样、活泼。

讨论议题:多元和深入

本次论坛为了使讨论更为深入、议题更为集中,共设置了六个分论坛,分别讨论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法律及两岸关系的综合性问题。每个论坛都是学生唱主角,老师敲边鼓,两岸青年学子在论坛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老师们则帮他们主持、计时和评论。正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所讲,学子论坛是以两岸青年学生为主体、唱主角的学术文化交流活动。老师们只是做配角,更多的是在边上帮帮忙,提供服务,把舞台提供给同学们。六个分论坛虽然讨论的议题不一,但各有特色,不仅展现了学科和思维的多元,也展示了学生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从政治分论坛来看,学生们的讨论呈现四个特点。首先,台湾青年的政治参与和认同问题是焦点,但两岸学子研究切入点略有不同。大陆学生关注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新中间路线”等议题的研究,同时强调不能忽视台湾社会涌动的社会情绪,比如左翼思潮、日本情结的新发展和小确幸。台湾学生则更侧重于社会运动的视角来研究青年的政治参与。两岸学生都同时注意到新媒体在政治参与中的巨大作用,有以网络政治新闻关注度为切入点,也有运用过程追踪法具体分析选举行为的。其次,对两岸交流的现状及障碍进行深一步的反思。太阳花学运和九合一选举刚好提供双方重新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接触产生什么样的疏离,如何从群际互信入手来面对认同流失的现象。再次,针对两岸关系中最核心的政治定位问题,年轻人敢于探讨和争论。有人提出“一中同表”与“共用一中”,试图解决“九二共识”中创造性模糊的动力不足问题。也有试图从法理层面解析“一国两区”,或者从历史脉络中探讨“一国两制”、“一国两府”等。最后,学子们大胆挖掘“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中的新资源新内涵。比如将“一国两制”与“维持现状”的民意相联结,以法治思维为主导,政治思维为基础的一套新的“一国两制”方法论。

经济分论坛的讨论的特点与政治分论坛有共性,也有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两岸学生研究经济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大陆的同学大多从宏观层面展开研究,比如两岸经济一体化、自贸区对接、新能源产业合作等等,而台湾的同学更关注实务层面的问题,比如大陆A股市场的盈余管理与期初报酬率的关系、中国大陆与美国的企业独立董事制度的差异等等。第二,学科融合、跨学科研究的趋势有所体现。比如中兴大学的郭立婕同学用政治军事中的结构现实主义来分析不同FTA之间的相互影响,南开大学的盛黎同学将法律中的智慧财产权保护与经济问题与台商直接投资结合起来。

历史分论坛的特点也非常鲜明。首先,两岸同学的研究主题极为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人物等,清代台湾的土地开发、清末朝鲜视角下的琉球和越南宗主权存续问题、日本殖民统治初期的台湾士绅内渡、林献堂对日本殖民统治的非暴力抗争、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意识中的认同转化、闽台戏曲的传承、1970年代台湾知识精英的活跃、日据后期两岸青年的台湾观等,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体现了两岸民众在特定时期对台湾前途命运的思考。其次,同学们已经开始重视新史料的发掘,如有关清代张达京家族族谱史料的运用,研究“中英联合联络小组”时所运用的英国首相档案等;此外,也有一些同学注重旧史料的新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譬如用朝鲜的《李朝实录》,来反映清末朝鲜如何看待清政府对琉球、越南宗主权的变动等。

文学分论坛则尝试完全由学生主导,评论也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的研究内容非常宽泛,除了对如陈映真、钟铁民、琦君等经典作家作品的研究外,有的研究日据时期台湾知识分子的活动,从不同侧面呈现了日据时期台湾知识分子的肆应与抵抗;有的讨论东亚文化圈的流动与呼应,以及东亚现代性过程中的重层与混杂;有同学研究两岸文学的合流与差异,如文学思潮比较、同题材写作、文本横移、影视戏剧改编等。还有同学研究青少年文学以及大众文化的研究,从中展示出本土化与全球化交织下台湾青年世代的历史记忆与自我表述。这些年轻学子们对于台湾文学的关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世代的生命经验与思想面貌。他们努力突破刻板的文学史叙事框架,逼近历史的真实与多元。从小问题入手,从边缘处着眼,以松动坚硬的二元对立框架与宏大的家国叙事。年青世代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问题意识,他们从台湾文学入手,看到了两岸、东亚乃至世界,在现代性的过程中分庭抗礼,然而又彼此参照、交织重层的复杂经验。

法律分论坛是今年新设的论坛,从两岸学子的讨论来看,亮点也不少:首先,一些学生开设运用法律思维研究两岸交往与政治关系定位。围绕这一问题,武汉大学段磊同学的文章和福建师范大学游志强同学的文章分别围绕两岸交往机制中的重大问题和两岸政治定位的基础问题进行了阐述。在两岸仍存在政治对立的情形下,以法治精神为原则、以制度规范为依据,综合运用制度化、程式化的思路处理两岸关系,可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新的策略模式。其次,一些同学围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法律方式进行讨论。两岸交往中形成了制度体系,这些制度在实施中有一些问题,两岸人民在交往中权益保障亟待研究。很多同学的论文从不同侧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思考,也提出了有益的建议。第三,两岸各自的制度规范也是很多同学研究的重点。由于林林总总的原因,两岸制度存在一些差异。两岸法律差异不能仅靠简体繁体转换就能解决,需要我们对制度的社会基础、制度的实施过程以及制度变迁等作全方位的瞭解。论文从公法学、诉讼法学、刑事法学、社会法学等学科的视角,围绕台湾“宪政改革”、食品安全、打击和预防犯罪等热点问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为两岸认识制度差异、尊重制度差异、化解制度冲突,最终达到制度桥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两岸关系分论坛所涉及到的议题比较庞杂,涉及到新闻、教育、陆生、旅游、文创产业、图书出版、家庭伦理等问题,学生们讨论的多元性呈现得更为明显。有同学对当前比较前沿的新媒体的问题,梳理了新媒体时代两岸媒体共同面临的困境以及现有传播实践中的重重努力。有同学关注陆生在台湾的现状,对台湾当局的陆生政策进行检讨,提出个人的思考和建议。还有学生敏锐地观察到两岸旅游政策不对称的问题,分析旅游政策与政治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些各有千秋的研究主题,大大开阔了参与讨论的两岸学生的视野。

关于差异:正视和交流

除了会上的学术互动外,会下的交流也是学子论坛的重头戏之一。两岸的学生通过几天的相处,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熟知,从瞭解到理解,不仅有学术上的共同语言,更体会了相互尊重的重要性。毋庸讳言,由于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两岸的学生之间还存在着不少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有研究风格上的差异,也有学术观点的差异;既有对历史认知的差异,也有对现实看法的差异。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差异并没有成为他们沟通的障碍。

两岸分离几十年,青年学生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一些差异是正常现象。两岸交流越频繁、越深入,有些差异可能会表现得会越明显。差异本身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差异,不要刻意的放大这些差异,不要让它成为两岸交往的障碍。曾经到台湾政治大学进行一个学期交流的厦门大学硕士生柯娟娟在代表学生发言时认为,两岸差异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她呼吁,新时代的两岸青年学生,有着一项可贵的能力叫“独立思考”,有着一种难得的特质叫多元开放。既然开放多元,不如让我们先放下固有的印象,多听、多看、多行走、多思考。这种体验或许会让你我更加懂得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多些体谅的含义。

很多学生在讨论中都深切地感受到,海峡两岸正是因为有差异的存在,两岸学子才需要更多的机会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交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厦门大学青年教师唐桦认为,本次论坛的论文和研讨更加客观地展现台湾青年群体在政治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也凸显当代台湾青年的政治文化呈现可塑性和易变性较强,理性和稳定性较弱等特点,为两岸青年互相瞭解彼此的真实心态和视角以及深化两岸交流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两岸学子需要像学子论坛这种综合性、多学科的交流平台来充分展开思想交锋,展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够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自觉维护和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Copyright © 2015-2017 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旧版回顾] 官方微信 QQ咨询
地址:江苏南京中山北路200号总共访问: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 025-83587903 邮件:sicam@njtech.edu.cn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