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级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政策文件南京市级正文
南京市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行动计划
阅读次数:添加时间:2012/10/15 发布:管理员

宁委发〔2010〕15号


中共南京市委 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南京市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区县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府各委办局,市各
直属单位: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南京市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国共产党南京市委员会
南 京 市 人 民 政 府
2010年 3月 12日

南京市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
(宁委发〔2009〕37号),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要求,落实市
委市政府“三个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坚持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为支撑,整合要素资源,聚焦关键重点,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增强企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重大科技成果,攻克一批产业核心技术,确立高端产业技术优势;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科技型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突破力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使南京产业结构转型、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领军型高端人才引进及成果孵化成效明显提高,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以创新型体系建设为总体目标,力争用 3年左右时间,形成“全面赶超、重点突破、局部超越”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态势。
1、创新型体系建设目标
——知识创新体系。依托在宁高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及我市大企业,着力引进和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
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现国家级高端研发平台建设的新突破,深度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国家基础科学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国内高水平的知识创新和国内外一流人才培养高地。
——技术创新体系。依托国家和省级研发机构建设,围绕我市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导向,大力引进和建设科技与产业创新对接的平台,重点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技术与产品开发平台、跨国机构区域性研发中心,打造更加便捷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
——现代产业体系。依托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优化提升四大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八个
新兴产业和八个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载体建设体系。创新载体建设模式,建设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京科技创新园区和模范马路创新街区,
构建全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内核;加快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江宁开发区,着力培育高端产业;整合院企校创新资源,建设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园中园”,实现现有产业载体的转型升级,形成科技创新“双核多点”的新布局。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设立全市科技创新管理高位协调机构,建立专业性综合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统一组
织协调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化载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建设国家专利技术(南京)展示交易中心,形成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科技与产业联动发展的新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政策保障体系。围绕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按照“以园区承接平台,以平台招揽人才,以人才集聚产业,以产业支撑发展”的思路,构建融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体制机制创新于一体的政产学研金政策保障体系。
——人才支撑体系。全面实施紫金人才计划,着力构建政策优势突出、服务环境一流、创业氛围浓厚、与产业
发展相契合的人才集聚高地,为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2、主要指标
(1)科技进步贡献率 2012年达到 55%,2015年达到60%;
(2)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 GDP比重 2012年达 3%,2015 年达 5%;
(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012 年达到 45%,2015 年达到 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 2012年达到 26%,2015年达到 30%;
(4)专利申请量 2012年达到 20000件,2015年达到35000 件;授权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 2012 年达到30%,2015 年达到 40%;
(5)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 2012年达到 13%,2015年达到 15%;
(6)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2012 年达到 52%, 2015 年达到 54%;
(7)软件业务总收入 2012 年达到 1200 亿元,2015年达到 2000 亿元;
(8)万元 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 4.5%;
(9)3年内,面向海内外,引进 100名突破关键技术、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领军人才(团队);引进 1000名各类紧缺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着力建设科技创新载体
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园区。紧紧追踪科技前沿,高度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抓好南京高新区的建设,规划建
设融科技研发、高端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生活配套和高品质生态空间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园和模范马路创新街区;加快建设液晶谷、无线谷、生物和医药谷、农业谷,辐射带动开发园区创新型企业的成长。
——麒麟科技创新园(麒麟生态科技城)建设工程。
高水平规划建设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区。通过创新资源、生态资源和政策资源的空间集聚,迅速提升南京科技创新的层次和水平。按照集聚“高端技术、高端产业、高端客户、高端人才”的要求,重点抓好科技创新核心区的规划建设,先期启动一批科技与产业对接平台的建设和入驻。立足科技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和强化创新激励、成果转化激励、创新项目输出激励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园与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机制,全力为全市产业园区提供优质高端产业化大项目,力争将科技创新园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型经济建设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国家一流的创新中心。
——南京模范马路创新街区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南京
模范马路创新街区集创新人才、优势学科和国家重点科技型企业的强有力支撑,引导和集聚国内外科技资源与服务功能,建设以南京科技广场、中国(南京)电力自动化产业园、国睿科技园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平台,围绕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电子信息及现代研发设计服务业,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产学研结合示范中心、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研发设计服务业创新型核心街区。力争到 2012年,研发及配套面积达 150万平方米,集聚研发设计企业 1500家,产业科技人员 8万人,年销售收入超过 300亿元。
——中国南京液晶谷建设工程。按照“依托龙头、系列开发、集群发展、高端培育”的总体原则,以数条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为牵引,加快引进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研发机构。依托东南大学显示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子科技第 55所国家平板显示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引进一批包括中国电子平板显示研发中心、夏普液晶显示全球研发中心在内的国内外优势液晶显示专业研发机构。重点开展液晶面板工艺技术、关键材料技术、驱动电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以及测试平台建设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研发。同时积极鼓励生产型企业加大研发成果的产业化,为南京液晶谷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2012 年,南京液晶谷实现总投资超 650亿元,形成年投放玻璃基板 170万张,年生产大中尺寸模组 3200万片,液晶电视 1400万台、液晶显示器 1800 万台的生产能力,总产值超过 2000亿元;到2015 年,建设更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积极引入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培育一批国际性大企业集团,实现总产值超 3000亿元,将液晶谷建成全球领先的液晶显示产业基
地。
——中国无线谷建设工程。以“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核心,汇集领域顶尖人才,推动技术研发与标准制订,形成原始创新高地;以“通信技术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为技术转化桥梁,形成与一大批无线通信领域的高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的互动,形成通信新产品研发基地;以通信产业生态圈建设为承载,引进面向通信产业的各类制造、销售企业;同时,联接与呼应雨花台区已具特色和规模的现代通信软件产业基地,实现从通信技术链向通信产业链的转化,最终形成集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制造、销售、服务企业于一体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与产业化生态圈。力争到 2012年,建成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综合实验场,引进海内外通信技术领军人才 30名,建立与企业的联合研发中心 10个,年均就地转化重大研发成果 6项。到 2015年,无线谷通信产业规模达到 500 亿元,带动全市通信产业规模突破 1000亿元。 ——南京生物和医药谷建设工程。围绕我市所具有的生物和医药研发独特资源和产业基础,以建设综合性产业
集聚区为目标,通过省、市、区三级联动、资源集成、共同推进的规划建设方式,以高新区生物医药园及其产业化基地、浦口区的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为核心,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建设生物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平台,构建在全国有影响的生物技术创新及产业基地。力争到 2012年,建成药品检测平台、中药制备技术平台和研发与技术服务平台,产业规模超过 400亿元。
——中国南京白马农业谷建设工程。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目标,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产学
研联合科技创新与辐射、推广为主要内容,促进体制机制创新,集聚大批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在溧水县白马镇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示范基地、生态农业观光基地,打造华东地区首屈一指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力争到 2012年,核心区建设规模超过 5000亩,产生农业高新技术成果 300项,实现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就地转化 200项。
——推进国家、省级开发园区转型发展。整合南京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优势资源,与国家级、省级
开发区充分结合,积极建设开发区科技创新“园中园”,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加速融合,形成创新要素更加集聚、 高端项目加速成长、产业竞争力迅速提升的开发园区转型发展新局面。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建设国内一流平板显示产业园、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应用软件及系统集成、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和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园;南京化学工业园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化工园区”;江宁开发区重点打造智能电网等产业园;主城区内的各省级开发区重点打造服务外包产业园和软件产业示范园。
(二)加快推动产业转型
围绕“4+8+8”的产业发展方向,瞄准国际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的前沿,大力发展南京在全省全国领先一步的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加快产业高端化,占领产业制高点。
1、加快支柱产业提档升级。进一步明确传统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方向,强化信息技术、节能减排等
高新技术的渗透、应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开发 TFT-LCD、激光显示、OLED 面板、模组制造,整机设计,背光、彩色滤光片等配套材料制造技术;积极开发光电子集成器件、光纤预制棒、传感器、高端效率器件和电路制造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微系统技术、微传感技术、扩频宽带通信技术、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进一步掌握大功率高亮度 LED 芯片制备与封装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笔记本电脑、高性能服务器、并行计算机、海量存储设备等制造技术的开发;突破基于 LINUX 操作系统的办公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软件,软件测试与架构技术。坚持“产业配套集群化、技术导入高端化、研发创新一体化”导向,以第 6代、第 8代液晶面板项目建设和更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引进为龙头,确立新型显示产品系列化开发的发展格局,强化新型显示产业上游关键器件、专用设备以及下游模组和整机等产业链本地化配套。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我市第一支柱产业。
——石油化工产业。着力开发基础化工高端产品,拓展精细化工产品链,大力发展化工产品及废弃物本地化循
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确立石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打造醋酸、乙烯、丙烯、碳四、碳五、苯系以及高效低毒农药等七条高端化、精细化的完整产业链;加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产品和装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制造水平;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装置,突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降低污染物排放,建设循环经济示范的生态工业园区;按照“提升品质、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规模发展”的原则,打造国家级成品油、乙烯和醋酸基础化工产业基地。在现有环境容量不突破的前提下,COD、SO2和氨氮排放总量减少 10%,精细化工产值比重由 2008年底的 35%逐步提高至 50%。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前 2位的领先优势。
——汽车产业。大力开发自主品牌汽车、新能源汽车、高性能发动机、高性能动力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和高端汽车电子系统等设计与制造技术。着力推进南汽 MG、荣威、长安、徐工、中大等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建设项目;进一步导入上海大众、长安福特马自达新车型并扩大整车生产规模;积极组织实施发展改装车和特种车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南汽环保型发动机、长安福特马自达高性能发动机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上海大众、长安福特马自达等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和高端汽车电子系统制造企业,重点支持南京东华汽车关键零部件提档升级项目,培育壮大本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重点引进电池及其控制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充电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支持新能源研发机构和企业的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形成 100 万辆以上整车、100 万台以上发动机的生产能力,争取进入全国汽车产业综合制造基地前10位。
——钢铁产业。围绕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节能减排,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工艺和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的增长点。重点发展汽车、高铁、风塔、船舶、家电、电力、油气输送、集装箱和工程机械等产品用钢,加快发展特种钢、优质钢,产品质量要求达到国际水平,突出发展宽厚板、冷轧薄板,打造船板、管线板、压力容器板、镀锡板、高档建筑用板等拳头产品,力争使优、特钢比重提高到85%,板带比提高到70%。船板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进入全国的前 2位,管线钢板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进入国内前 3位,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压力容器板进入国内前 5 位;强化节能减排,SO2排放量下降16.6%,COD排放量下降 47%。
2、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高技术及其产业
化的制高点,确立新一轮产业竞争新优势。
——风电、光伏装备产业。围绕风力发电装备关键零部件、控制与并网系统、整机及微风发电装备等领域,进
一步巩固和提升变桨、偏航和增速等主传动系统技术领先优势,加快兆瓦级双馈变速恒频发电机设计制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突破风电控制、接入与监控技术及产业化,积极开发风电整机、高强度轴承和桨叶设计制造技术。到 2015年,2.5兆瓦以上风电机组形成 300-500 套/年 生 产 能 力,1.5 兆 瓦 以 上风 电 齿 轮 箱 产量 达 到13000-14000 兆瓦,居世界第一位,1.5兆瓦以上风电叶片300-500 套/年生产能力,双馈风力发电机 4000 台/年生产能力,直驱式风力发电机 300套/年生产能力,风力发电控制系统、主轴、逆变器等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并逐步拓展微风发电装备市场,力争建成国内前 3位的风力发电装备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风电齿轮箱产量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依托国家级太阳能研发、检测中心,大力开发高转化效率的新型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推进光伏产业
垂直一体化,提升自主创新技术水平,扶持太阳能系统集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 N型电池、MATRIX 电池、聚光电池以及薄膜电池等新型光伏电池的量产技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光电转化效率的领先优势,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加强光伏并网、离网发电设备研发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推进光伏逆变器及光伏并网控制系统设备产业化水平。至 2015 年,重点建设 2 个 GW 级晶硅光伏生产基地、1个GW级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和1个GW级光伏逆变器及系统集成生产基地;加快光伏电池组件、光伏逆变器、光伏专用玻璃、银桨等配套产品生产,形成与光伏电池相配套的生产能力;力争打造 3-4 个国家级名牌产品,建设国内领先的光伏研发、检测、应用研究基地,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光伏系统集成、光伏逆变器及离网、并网控制及接入设备居国内领先地位。
——智能电网与电力自动化产业。突破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并网接入技术、微型热电联产接入电网技术、高效
储能器件制造技术、电动汽车充放电系统成套设备技术;加快发展高压开关设备、高压互感器、超高压和特高压变压器、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缆,特高压交直流绝缘器件等新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发展输配电线路集中监测技术和灵活交流输配电技术,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继电保护装置,新一代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智能变电站及智能化电气设备,一次设备在线监测及诊断装置,智能电表和智能负控装置、智能化开关。
加快推进南瑞集团“智能电网科研产业基地”等研发中心建设,打造全国智能电网技术研发平台和专家库,参与国家智能电网标准的制定。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全面推进配网自动化示范工程建设,配套实施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继续保持电力自动化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领先优势,加快智能电网产业标准制定,成为引领全国智能电网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通信产业。重点发展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和 IP网络通信。围绕第三代通讯芯片、核心设备及整机制造技术
开发,发展壮大 3G 移动通信基站系统设备、终端产品,延伸专用芯片及应用软件,移动通信专用集成电路及软件;形成以爱立信熊猫、英华达、华宝通讯、普天通讯为主的移动通讯产品链,以熊猫电子、14 所、总参 60 所为代表的短波通信产品链。围绕“村村通”、卫星高速 Internet 接入系统等,加快军转民,拓展卫星电视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产品链。围绕 NGN (下一代网络),发展基于IPV4/V6 的高性能路由器,积极培育网络设备制造产业。
建成国家通信实验室,以此为平台,建设全国一流的通信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开发节能关键技术、水体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废气排放控制与回收技术、固体废弃
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技术。使一些关键技术国内领先,部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重点依托新利18彩票 、九思高科等院校和企业,使我市成为全国膜技术及产品研发和推广中心;重点依托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江苏中圣集团、国电南自等企业打造全国节能产品研发和制造基地;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重点依托南京大学、省环科院、金山戈德集团等科研院校和企业,建设全省环保服务业集聚区。力争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全省第一,进入全国前五位。
——生物和医药产业。重点开发治疗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制备技术、多肽类药物制备工艺技术、面
向流行性疾病的新型疫苗、联合疫苗技术、面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疗技术、抗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蛋白质药物设计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制剂技术等关键技术。发展化学药、中药、生物化学制药与制品、新型制剂产品、医疗器械五类产品群。通过 3年左右的努力,打造一批生物和医药特色拳头重点品种。争取生物和医药产业在新药品种研发上进入全国前列,医药制造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新材料产业。突破高性能碳纤维、碳化硅纤维芳纶纤维、无碱玻璃纤维、玄武岩玻璃纤维等表面改性技
术,加强特种金属新材料开发、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用化学添加剂开发、无机陶瓷膜研制、膜应用膜集成技术开发、膜催化反应及无机多孔材料开发、纳米材料、催化材料与膜材料集成技术开发。推进高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生物纳米材料、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纳米光催化材料及相关复合载体材料、燃料电池纳米材料、系列纳米陶瓷、高效储氢材料、高性能纳米级过滤膜等新技术产业化。争取通过 3年左右的努力,使我市膜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新品产业化规模达到国内第一。
——轨道交通产业。着力在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牵引系统等核心系统以及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综合
自动化系统等方面实现设计及制造技术的突破,实现轨道交通关键系统与装备的国产化,形成整车及关键装备和零部件、轨道工程系统与装备相配套的产业链,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集群。进一步巩固国内城轨 A 型车、国内轨道车辆自动门、综合监控系统等产品的主导地位,着力培育城轨安全门、高速车门系统、内装产业,扩大城轨 B型车规模,开拓城际动车、高速动车等新增长点。争取在轨道交通综合控制系统、自动门系统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第一,轨道交通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前三位。
——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开发涡扇、涡喷、活塞轻型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机载雷达民用化开发技术
的突破,加快实施航空燃油、液压、空气管理三大系统、机载机电设备、航站管控设备等产业化项目。重点发展三大类产品:一是以通用飞机、无人机、弹用等发动机为代表的轻型航空动力产品。二是燃油、液压、环控、电源等军民用机载机电产品。三是雷达、通讯设备、近地告警、应答机、液晶显示器等军民用航空电子系统设备、零件(器件)等航电产品。重点建设南京航空轻型动力产业基地项目,构建制造中心、研发中心和系统保障中心,形成100HP-500HP 活塞式发动机生产能力、500DAN以下的涡喷/涡扇发动机生产能力和MW级功率以下燃气轮机生产能力;着力建设国内商用飞机部件生产基地;加快建设中国(南京)航空科技城,成为江苏省最大的航空航天产业研发与制造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航空轻型动力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着力打造中国软件名城,确立以“人才为主导”的发展战略,聚焦企业和园区,带动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实施“骨干软件企业计划”、“软件企业上市培育计划”,精心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专业特色企业,扶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培育上市软件企业 2-3家。全面推进“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力争 2012 年软件产业规模达到 1200亿元,全国优秀软件产品达到 60项以上,2015年达到 100项以上,10家以上企业列入全国软件百强企业。软件产业规模全国排名在前 4强以内;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全国第一。
——金融业。加大金融企业改革创新力度,创建南京保险创新试验区,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加快培育创业投资体系,做大做强南京银行、南京证券、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把南京建设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到 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 25%以上,金融业务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到 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长三角地区规模第二。
——现代物流业。以“一带三港”(沿江产业带、江海港、空港、公路铁路港)联动发展为方向,促进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疏运体系和管理体制建设,形成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物流体系,加快建成全国物流区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到 2012年,航空货邮吞吐量争取超过 26万吨,2015年超过 35万吨,成为长三角地区第二大的航空货邮枢纽港。
——信息服务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加快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数字传媒、网络
视听、网络游戏等产业;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远程农技服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信息服务;建立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优化社会公共领域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培育一批大型信息服务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全国知名度的互联网内容服务企业。2012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250亿元以上,2015年达到 450亿元以上,占服务业比重达到 8%以上。
——旅游会展业。充分发挥山水城林、人文古都、现代都市等多层面的品牌效应,重点打造钟山风景区和秦淮
河风光带,开发建设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暨遗址公园等一批旅游景点工程,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到 2012年,国内外游客人数达到 7000万人次,2015年达到 8000万人次,基本实现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成为全国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积极培育会展业市场主体,扶植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会展公司,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展会,提升南京作为会展名城的地位。会展数量和会展面积实现三年翻番,并稳定保持“中国十大影响力会展城市”排名。
——文化创意业。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等设计创意服务业,影视传媒、出版策划、文艺创
作等艺术创意服务业,动漫制作、网络游戏、广告服务等网络和信息创意服务业,打造新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商务服务业。做优做强会计、法律、评估、认证、经纪等服务业,大力发展各类咨询服务业,形成种类齐全、与国际接轨、满足南京都市圈区域发展需要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到 2012 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250亿元左右,2015 年达到 450亿元左右,占服务业比重达到 8%以上。
——商贸流通业。加快建设多层次、多形式的批发贸易体系,打造融商品展示、信息发布、价格形成等功能于
一体的现代采购交易平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推动大型连锁企业运用兼并方式加快发展,培育一批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到 2012 年,进入全国连锁经营前 10强的企业达到2 家,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2950 亿元;到 2015年,进入全国连锁经营前 10强的企业达到 3家,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4500亿元,在长三角地区规模保持前二位。
4、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规划布局农业“1115 工程”,用三年时间建设高标准农田100 万亩、经济林果 100 万亩、高效养殖 100 万亩、设施蔬菜 50万亩。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销售网络,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到 2012 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到40%,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综合收入超过 20亿元。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启动“千企创新升级”计划,切实强化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培育 10个百亿元级的创新型企业集团和 100个成长型科技企业。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积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按照“政府培育、企业自主、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原则,对照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龙头企业年度发展目标,在重点项目投入、重点发展领域、技术改造、研发创新以及企业重组、资本运作、企业现代化管理等方面提出详细可行的实施计划。在各个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集聚发展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不断延伸、拓展、细化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支持优强企业并购重组,鼓励企业抢抓当前国际并购成本降低的机遇,在并购先进技术、品牌、先进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力争实现快速扩张。
——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建计划”,到 2012年,按新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800家。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推进计划”,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实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到 2012年,新培育和推进30 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鼓励引导企业大力开展创新研发,鼓励企业更多地承担国家和江苏省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每年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0项。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鼓励以高新技术优势领域内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合行业内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形成的各种模式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到 2012年,每年新建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 30个。充分发挥南京**技术优势,以国防科研院所为骨干,重点围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进一步强化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
融合,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
——加快培育成长型科技企业,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骨干支撑。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投入、加大研发力度、加
快市场开拓,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手段,逐步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全市新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创新劲头足,符合环保要求,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成长型科技企业群体,为广大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借鉴和示范,引导更多企业走上创新发展、快速成长之路。推进成长型科技企业加快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项目,并围绕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项目快速进入产业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形成新的规模经济效益。鼓励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产品制造水平,节约企业运营成本,激发成长型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活力。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创新发展的充足源泉。进一步放宽放开经营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创业,兴办各种类型的民营科技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支持民营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民营科技企业申报各类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对由民营科技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四)加快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突出创新研发、技术转移、创业服务三大功能建设,整合和发挥南京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园区资
源,引进一批国际、国内一流的专业研发机构,加快组建南京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本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产学研合作产业基地或中试基地,搭建一批科技与产业创新对接平台,打造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一批应用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项目、一批高层次研发人才团队、一批能够创造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龙头企业。重点打造 12个产业特色鲜明、创新产品领先、创新人才集聚的区域创新平台。
——传感网(物联网)产业技术平台。解决传感器件和传感网络节点研发、传感器信号远距离数据传输、传感
技术集成、网络安全等领域技术问题,构建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服务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传感网(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链。
——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技术平台。新建业务驱动需求开发模型、基于 CMMI项目管理平台工具、电信运营商
支撑软件、商务智能软件、3G 电信增值业务软件、信息安全应用软件等软件公共平台,支撑软件产业发展。
——现代交通产业技术平台。研究融航空运输、铁路枢纽站、城市轨道交通、公路交通、水上交通为一体的系
统智能运营管理系统,开发安全信息集成等综合技术与系统产品,开展南京“数字交通”综合系统应用研究,构建现代交通产业国际合作平台,支撑现代交通产业快速成长。
——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平台。以电力系统装备、设备为中心,以灵巧输电、智能电网、变电站自动化建设等关
键技术为核心,建设智能电网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平台,打造全国最大的电力传输控制、电能质量控制技术与设备以及电网管理自动化研发、设计生产基地。
——新能源产业技术平台。建设国家级风电产品检测与综合实验平台和光伏发电技术研究与实验电站平台,形
成风电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叶片材料等关键部件聚集的产业链,以及光伏发电、并网等关键设备产业化。
——现代通信产业技术平台。开展相应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通信新产品与装备研发,新建公共测试平台等,
支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目标产品群产业化的实施。
——新型显示产业技术平台。以液晶平板显示制造基地为产业基础,重点开展显示驱动方法与芯片设计、微系
统封装技术及其可靠性、数字视频处理、多媒体新技术及其应用等研究,新建显示产品研发与设计服务平台,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延伸产业链。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平台。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药品检测平台建设,提升检测能力,建成集标准、提取、
分离、筛选及制剂为一体的中药制备技术平台;构建南京医药研发与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新材料产业技术平台。重点在新材料设计及微观结构控制、纳米材料、复合材料、膜技术及其应用等核心
技术产业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构建新材料设计、制造、检测和产业应用等技术平台,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
——农业新品种繁育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平台。重点在生物育种、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实现核心技
术创新,新建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南方蔬菜遗传改良、植物基因工程、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优质水稻工程技术、肉制品工程技术、农林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装备等技术服务平台,引领我市农业向高端发展。
——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产业技术平台。研究各种微型芯片设计、集成和制造技术,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通用芯片、系统级芯片、功率芯片和专用芯片技术的开发及其产业化,支撑集成电路和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
——现代工业设计平台。重点解决在产品设计、仿生设计、外观设计、结构设计等方面从设计创意到商品一体
化的高效服务,创造和发展产品或系统的概念和规格,使其功能、价值和外观达到最优化,更好地支撑产业发展。
(五)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着眼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利用信息技术对我市工业体系、流程和模式的再造,优化整合资源;加快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发展方式,调高、调优、调轻、调净产业结构;围绕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化、过程自动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和商务电子化等 6类信息化关键环节,加大两化融合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每年组织实施100 个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示范效应明显的企业重点信息化项目。按照协同管理设计、工业服务分离、安全节能监测、商务电子交易、数据开发共享等 6类平台模式,建设大型多功能服务支撑与软件开发协同管理平台、钢铁行业整体信息化平台、药品质量追踪溯源系统平台、中国制造网电子商务平台、工业控制领域实时数据库系统平台等 30个信息化平台项目。重点推进智能工业、智能环保、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灾害防控、智能农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医护、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应用十大示范工程建设,力争我市走在全国两化融合试验区前列。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
以打造绿色低碳生产体系为目标,继续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以钢铁、石化、建材、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为重点,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品能耗定额,每年推进 100个重点节能和污染治理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从项目建设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的全过程绿色管理体系,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制定源头管理和末段治理相结合措施,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污染排放,开发绿色产品。每年推进 10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积极实施企业扩张性搬迁、环保搬迁,加大对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以生态园区、生态产业链和生态企业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循环经济试点。重点推进南京化学工业园和金陵石化地区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努力把南京化学工业园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加快构建钢铁、石化、建材等生态产业链,加快建设生态企业。每年推进 60家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三、政策保障
着眼于推进“4+8+8”产业发展,着眼于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效益提升,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的利益导向、政策导向、评价导向、用人导向,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积极性,形成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的强大合力。重点实施“三年三个 10 亿计划”——三年内,市、区(县)和开发园区共同筹资 1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筹资 10亿元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筹资 10 亿元引进领军型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宁创业,培育创新团队。
(一)大力扶持创新载体建设,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1、对列入市重点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计划的,安排 1000—3000万元的建设补助,或参股跟进投资;对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按一事一议给予补助。
2、对新建和引进符合我市“4+8+8”产业应用方向,且承诺其成果在我市转化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给予最高500 万元资助;对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实现升级的,给予 300万元的资助。
3、对在宁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我市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研发机构,并承诺其研究成果优先在
我市转化,专业人员规模达到 200人以上的,分阶段安排500 万元建设补助。
4、对围绕“4+8+8”产业承担《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重大科技专项的单位,其核心成果在我市转化与产业化的,按国家财政资助额 1:0.5的比例配套,最高不超过 1000万元。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由企业购买或成果单位自行在宁实现产业化的项目,从项目实施年度起 3年内,每年因科技成果转化而产生的新增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用于企业技术研发投入。
5、对开发园区建设的科技创新“园中园”,被国家部委授予专业化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的,给予 500万元奖励;被授予省级新兴产业专业化园区或产业基地的,给予 200万元奖励;对其他类型的园区升级成功的,给予一定奖励。
对符合产业布局规划的专业化园区新引进对产业有重大促进作用的世界级、国家级、省级产品认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奖励 300万元,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奖励 100 万元。
(二)积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6、鼓励企业开发或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扶持重大专利新产品产业化项目,对 3年内形成较大规模经济效益的,给予一次性资助 100万元。对主导制订国际、国家标准的牵头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 200 万元、100 万元,对新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企业,一次性奖励 100万元。
7、对在南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形成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国家
或省级自主创新产品,年销售额达到 3000万元以上的,自认定之日起 3年内,该产品新增增值税形成的地方财政留成部分的 50%,由财政予以补助,用于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对于获得省级以上鉴定并投产的新产品,由市财政给予补助。
8、凡纳入全市重点投资项目计划的“4+8+8”产业的关键性项目,对设备购置、技术引进等,给予不低于 200 万元的补助。符合“4+8+8”产业发展规划的重大投资项目,项目竣工后按项目总投资 100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上、20亿元以上,分别给予项目责任单位 500 万元、200 万元、100 万元工作经费奖励。
9、企业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科技成果在我市应用的,给予不超过 100 万元的补助。
10、大力推进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全市工业体系、流程和模式的再造。对六类共性
平台,按一定比例给予建设配套补助,最高不超过 300 万元。建设物联网应用十大示范工程,每个工程补助 200 万元。
11、对全市年度软件业务收入首次超过 10亿元、5亿元、1亿元的软件企业,分别给予企业经营团队 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奖励;对进入全国年度软件业务收入百强、全省年度软件业务收入前 20名的软件企业,分别给予每家企业经营团队 20 万元、10 万元奖励。对国际服务外包骨干企业给予分档奖励。其中:对企业员工达 5000人以上,且企业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年收入达 1亿美元以上的,给予1000 万元奖励;企业员工达 2500 人以上,且企业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年收入达 5000万美元以上的,给予 500 万元奖励;企业员工达 500人以上,且企业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年收入达 1000 万美元以上的,给予 200万元奖励。
12、对新增达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其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新增税收市留成部分1年全额补助、2年减半补助,用于企业研发投入。对新认定的成长型科技企业,给予不超过 50万元的补助。
13、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新兴产业以科技成果、专利
技术进行科技招商,吸引投资者(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来宁投资 5000 万元(含 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给予高校、科研院所不低于 100万元的奖励。高校、科研院所采用股份制形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可以将科技成果形成股权的最高不超过70%部分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高校、科研院所承担企业委托科研项目完成后的节余经费,允许用于为转化科技成果而兴办的科技型企业的注册资本金,成果完成人可最高享有该注册资本金对应股权的 70%。
(三)鼓励引进领军型人才,强化创新型经济智力支持
14、对把握国际产业趋势、带动南京重点产业取得重大突破的世界顶尖人才,给予 300—500万元项目资助;对突破关键技术、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领军人才,给予100—200万元项目资助;对各类紧缺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择优给予 50—100 万元项目资助。优先推荐引进人才领衔实施的科技项目申报国家、省科技计划。继续完善“南京海外人才蓝卡”制度,建立南京海外专家特聘制度,符合条件的享受项目资助。凡人才中介组织帮助物色、推荐海外顶尖和领军人才并被我市聘用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15、三年内每年建设 300—500套人才公寓,供来我市创业创新专业人才申请租房入住。向顶尖人才提供
120—150平方米的住房,向领军人才提供100平方米住房,三年内免收租金;对部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由政府、单位给予租房补贴,住房三年后可优惠出售给人才个人。首次购房的可给予一定年限的个人所得税额度的补贴,对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按前三年个人所得税额给予购房补贴。
(四)集聚各种生产要素资源,支持创新型经济发展
16、完善产业用地公开出让办法,实行产业政策和工业建设用地招拍挂制度相结合,积极争取省土地“点供”指标,从市每年新增用地指标中预留部分土地指标,优先保障“4+8+8”产业中重大项目、关键性项目土地供应,确保大项目按期落地。市新增土地用地指标中的三分之一用于“4+8+8”产业的关键性重大项目。对于特别重大项目,根据项目用地需求给予“点供”,并为企业发展预留空间。
17、组建南京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首期注资资本不低于 10 亿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支持科技创新园建设、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
18、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完成上市工作的,给予 200万元的企业资本市场融资中介费用补贴。对申报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并得到中国证券业协会受理函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一次性给予 80万元的中介费用补助。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完成额度 1亿元及以上、且期限 5年及以上的企业债券、可转债等资本市场融资工作的,补贴 50万元。
19、对担保机构为科技创新型企业、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留学归国人员创业等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予以年累
计担保额 2%的补贴。
20、切实发挥市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对以高科技项目为主要投资对象的新设创业投资企业,可予以不高于 30%比例的参股扶持;对投资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可予以实际投资额 30%以下比例的跟进投资,吸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创业投资(VC)资本投资我市创新型企业。
对上述各项政策,市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市各区(县)和开发园区要做好相应的配套工
作。
四、创新工作举措
(一)明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导向
围绕宁委发〔2009〕37号文确定的发展导向和奋斗目标,结合南京产业基础和科技资源禀赋,按照“发展层次高、市场前景好、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佳”的原则,以高端产业大品种和新兴产业高成长性产品为主攻点和突破口,编制和实施《南京市 2010—2015年重点产业指导目录》(以下简称《重点产业目录》),引导各类资本和创新要素投入,并据此编制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修订和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高端化发展扶持政策。
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发展效率,市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产业管理部门要强化对国内
外相关产业、行业发展动态的研究,积极跟踪相关重点领域产业发展动态,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特点和规律,研究提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工作举措和行动计划,为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确定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二)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将重点产业选择与重大项目推进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重点产业目录》实施和科技创新平台输出创新型大项目的基础上,按照“三个发展”确定的产业导向和奋斗目标,编制和实施《南京市 2010—2015年产业重大项目储备目录》(以下简称《重大项目储备目录》),加强和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加大产业有效投入。市各部门、各区县、各开发园区要依据该目录集中力量推进“4+8+8”产业领域、产业链重点环节、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集聚区的高端项目、大型项目、龙头项目。
(三)实施科技与产业关键项目和高端人才引进计划
强化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支柱产业高端特大型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型项目招商,编制和实施《南京市年
度关键产业项目招商计划》。
大力组织科技创新大项目招商。要根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南京市年度关键产业项目招商计划》,积极组织
推进重大产业研发平台、创新型企业孵化平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创业投资(VC)资本融资平台的招商工作。
重点实施产业重大关键项目专项招商。市各部门、各区县、各开发园区每年要重点选择 1-2 个关键大项目,准
确定位招商区域和招商对象,组织专门招商团队,制定专项招商方案,集聚要素资源,实施专项对外招商。
坚持“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度人才”的导向,强力推进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项目招商,拓宽引才引智渠道,通过在海外开展招才引智活动、举办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加强与海外专业团体和留学生组织的联系等方式,引进“4+8+8”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和项目。
(四)提升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水平
根据宁委发〔2009〕37号文确定的产业导向和奋斗目标,按照《重点产业目录》和《重大项目储备目录》确定的发展重点,以产业重大带动性项目招商为杠杆,以关联配套项目推进为支撑,编制和实施“4+8+8”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规划的操作性和针对性,有效加快特色产业载体建设和产业集聚发展。
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大载体建设,研究制定全市各大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工作方案,为产业优化发展和产
业载体建设提供全方位发展指导。
(五)强化领导组织保障
成立全市发展创新型经济工作组织协调机构,对全市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与决策,
确定全市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统筹协调制定相关政策。协调机构下设办公室,承担具体推进工作,负责相关规划编制、配套政策落实、重大项目推进、重点创新平台认定、重大创新成果审查、评选奖励资格评定,以及科技创新园区、模范马路创新街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园中园”的建设及管理等工作;市相关领导分头联系专项工作,加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市各有关部门分条口开展具体工作;各区县和开发园区要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要把创新型经济发展目标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奖惩力度,确保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Copyright © 2015-2017 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旧版回顾] 官方微信 QQ咨询
地址:江苏南京中山北路200号总共访问: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 025-83587903 邮件:sicam@njtech.edu.cn
Baidu